如何引導孩子面對負向情緒

每到長假或是年節,帶著孩子回老家、或是跟親朋好友一起出遊,
孩子的成長狀況總會成為長輩或親戚們放大關心的話題。

常聽到的話題例如:
「怎麼還沒戒尿布?這麼大了不要包尿布了!羞羞臉」
「讀幼稚園了沒?怎麼還沒去?」
「怎麼這麼瘦?媽媽都沒給妳吃飯吼?!」(一秒惹怒媽媽的對話😑)
_
而孩子們玩在一起難免會發生搶奪玩具等爭執,或是遇到孩子歡歡鬧脾氣的狀況,這時候可能會出現幾種來自長輩的聲音⋯
「不可以調皮喔!不然媽媽會打打喔!」
「不聽話的話警察會來抓你喔!」
「不可以跟XX搶玩具,妳是哥哥/姊姊,要懂得分享啊!」
「你怎麼這麼皮,媽媽都沒有在教嗎?!」
_
進一步開始會出現特別關心的經驗談:
「孩子不聽話要處罰才會乖啦!」
「媽媽要兇一點,小孩才會怕啦!」
_
這些「關心」,我相信出發點並不是壞的,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是每天照顧孩子、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爸爸媽媽。只有孩子的父母才真正知道如何處理自己孩子的問題,因為孩子的個性和脾氣只有爸媽們最懂
_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天生氣質,像我大女兒從小就是溫和能溝通的孩子,但小女兒在學步兒的階段經歷了所謂的"兩歲惡魔期",情緒起伏波動大,什麼都要跟姊姊一樣,一有不順心的狀況,情緒反應會很明顯,也甚至會出現肢體攻擊行為。我花了好一段時間引導她學習怎麼應對自己負面的情緒,直到最近我發現了她的成長,更加堅定我的堅持是對的。
_
我的引導歷程大致如下:

1.鞏固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出現負向行為,原因其實很簡單,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
以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論點,幼兒的攻擊行為是出自於本能需求未能滿足;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也提到發展危機的論點,每個年齡層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任務,會出現不同的發展危機,父母親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愛她,雖然我們相對嚴肅了,但愛她的心都是存在的。我小女兒甜甜在發現自己調皮搗蛋做出不當行為的時候,會建立起一份防備心,這時候如果我嚴厲糾正,其實會讓她更加反抗。於是我往往選擇擁抱她,告訴她媽媽看到她需要陪伴和幫助,而我會陪著她。
通常出第一步的愛,孩子的情緒就能有第一層的緩和
_
2.明確釐清孩子的情緒
四歲前的孩子,其實對於情緒感受懵懵懂懂,孩子其實是很直覺的,無法立刻玩到想玩的玩具、或者玩具被拿走了,都會很直接性的表現出難過或生氣,但孩子們尚未清楚知道自己這樣的感受就叫做生氣,只覺得應該要做些甚麼來捍衛自己認為的"物權"(即使這個物品不是她的)。

這時候我會幫助孩子釐清:「因為想拿姐姐的玩具但是拿不到,所以妳很生氣對嗎?」
_
3.大人展現同理
阿德勒行為治療理論中提到,兒童會以錯誤的方式來尋求價值感,主要是因為兒童雖能觀察周遭事件,卻常曲解事件並下錯誤結論。進一步德瑞克斯(Dreikurs)在行為目標導向理論中提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四大錯誤目標,分別包含『引起注意』、『尋求權力』、『尋求報復』、『表現無能』(關於Dreikurs目標導向內容,將會出現在樂甜媽咪之後的文章😊)。
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情緒通常會緩和很多,因為會覺得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相較之下,也會有比較多可以溝通的空間。在這一階段,我會告訴甜甜妹:「媽媽知道妳很生氣(或難過),媽媽在這裡陪妳。」
_
4.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
等待是需要學習的。在孩子尚未建立起時間觀念之前,不會知道一分鐘和十分鐘的差別是甚麼。
「等待」必須建立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孩子需要先有物體恆存的概念(知道她想要玩的這個玩具不會消失),並且需要有社會化的歷程,也就是知道自己與他人在立場上的不同。
在等待之前,要教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情緒一來常常會忘記應該如何適當說話,我會先示範給孩子看:
「我們好好問姐姐,等一下能不能借我玩?」或是「姊姊可不可以跟我交換?」
當然,姐姐是可以選擇不交換的。正向溝通是一種協商的練習孩子們需要從經驗中練習達成共識或雙贏的結果,但這些前提都必須建立在「尊重」之上。我讓孩子體驗、試圖溝通,但是結果可能會有很多種,不會每次都如妳所願順利交換成功,但是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和做法。
_
5.引導並陪伴孩子學習等待
等待的過程,我對甜甜說:「媽媽陪妳一起等,姊姊先拿這個玩具,所以她先玩,媽媽陪妳先玩另一個也很好玩的。」這時候我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些孩子很容易轉移目標,發現更好玩的有時候會很快就忘了原先堅持的,但有些孩子堅持度很高,注意力很難被轉移,這時候大人要更有耐心陪伴,帶著孩子唱唱歌或是跟孩子討論等一下拿到這個玩具想要怎麼玩,這種拖延戰術其實蠻有效的,時間會在不知不覺中度過,通常姐姐也已經玩好、願意分享了
_
6.如果孩子出現了攻擊行為
正視孩子的負向行為反應很重要,其實還沒有完整建立社會化的孩子,對於出現負向行為(推擠/打人/咬人/丟東西等)是很直接的情緒反應,因為還沒有學會如何正確溝通,於是選擇最簡單的方式"抒發"或是"捍衛"自己的權利,但這不代表負向行為可以被合理化。

在甜甜兩歲左右,曾經出現過咬樂姊或是推擠樂姐的行為,隨著年紀增加,語言能力相對成熟,在她很憤怒的時候開始會出現言語上的攻擊,我為此感到頭痛,因為嚴厲的責罵或是懲罰對於甜妹來說,其實不會有太多正向幫助,反而會助長她的憤怒及反抗,畢竟這樣是以更負向的權威去喝止她,是一種以牙還牙的處理。
我嘗試著壓下自己的情緒,帶著她看姊姊的受傷及難過,告訴她 姊姊因為她的攻擊受傷了,我說:「媽媽知道妳其實很愛姊姊,姐姐也是很愛妳,媽媽好愛妳和姐姐,所以我們都不要讓對方受傷,好嗎?」甜妹在這時候往往會主動對姐姐說對不起,我進一步讓兩姊妹相互擁抱,這是我嘗試過的多種方法中,非常有效的一招。

「擁抱」真的是很厲害的肢體語言,姊妹倆不論有多不愉快,每次抱在一起總能瞬間破涕為笑,立刻玩在一起。

我告訴孩子們:「我們是一家人,要相親相愛,你們姊妹倆更要好好愛對方。」通常這時候,原先的糾紛全沒了。😂
~~~~~~~~~~~~~~~~~~~~~~~~~~~~~~~~~~~~~~

非常感謝與感動看到這裡的您,以上是我在幼教專業領域的學習以及自身的教養實踐經驗,或許不能全然地套用在每個孩子身上,但我想表達的,是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天生氣質,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這一切都只有孩子們的爸爸媽媽最能清楚明瞭。而教養的策略與技巧,也唯有父母親用心並細心觀察孩子的氣質變化,方能找尋到一個最適當的方式。並不是孩子不乖就要罵就要懲罰,我相信「愛的力量」更勝一切的紀律規範,期待我們都能成為有愛的父母,用愛的力量給予孩子更安定的教養成長路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幫我分享唷!^^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接納自己的情緒,才能學會情緒調節】

【樂甜媽咪推薦】小學生的神隊友:怡寶成長型護脊書包|FIT調整型護脊書包